一、营造良好环境
养猪场的环境条件是决定养猪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集约化养猪场必须高度重视养猪场的环境建设,不但场址选择要合理,养殖场内的布局结构也应符合防疫要求和管理要求。
生产区、生活区和办公区应严格分开,有一定间距,至少相距300m以上;按照两点式或三点式布局生产,繁殖群、保育群、育成群相对独立,建立小单元全进全出的管理格局:猪舍内应安装通风、降温、保暖设施;舍栋间距应达到20~30 m:病理解剖室应在养殖场主风向的下方,距离应达到300—500 m;粪便发酵池应建在院墙外;为防止孳生蚊蝇,场内不要留大水池,地势尽量保持平整、干燥,排污沟要加盖水泥板;人道和猪道分开,排水通路与排污通路隔离。养猪场内职工不准私自养猪或其它动物;所需猪肉及其制品应由本场供应,不得外购。
重视猪场绿化,建立绿化带,优化美化环境。
二、严格执行消毒
消毒工作每个猪场都在进行,但不同猪场消毒的效果却很不一致。有的猪场消毒操作不规范,流于形式致使效果打折。故有的养猪者抱怨,现在养猪真是消不完的毒,发不完的病,消毒的意义何在?其实,消毒在疫病防控中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只要做好了其作用、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1.影响消毒设施效果的因素
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受到有机物、酸碱度、温度、浓度和作用时间等因素的影响,应按消毒规程进行。
紫外灯消毒的效果受到紫外灯的强度、距离、室温、尘埃、照射时间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有些猪场达不到此要求,起不到应有的消毒效果,紫外灯成了摆设。
有些消毒剂对人畜有毒副作用,对环境会造成二次污染,应慎用或不用。
2.猪场常见的消毒误区
(1)一种消毒剂一用到底。猪场应购置多种消毒剂,不同的消毒对象使用不同的消毒剂。
(2)消毒次数不合理。有的猪场l天消毒1次或多次,有的猪场几天消毒1次或很长时间不消毒,这都不是科学的做法。消毒的次数并非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而是要做到合理消毒。在正常情况下,每周消毒1~2次即可:在疫病流行时期或本场不安全的情况下,每2天消毒1次是必要的。
(3)忽视进出口的消毒。通常是重视了前门的消毒,忽视了后门的消毒。
(4)流于形式,消毒不全面。重视了脚、鞋的消毒,忽视了手的消毒;重视外来人的消毒,忽视了本场人的消毒;重视了人的消毒,忽视了物、钱币等的消毒。
(5)忽视了局部消毒。重视了全进全出的大消毒,忽视了临时开展的局部小消毒;重视了猪舍地面的消毒,忽视了舍内空气和猪体的消毒等。
猪场消毒工作是疾病预防的一个组成部分,不仅要求做到“经常化”、“制度化”,在消毒的方法上还要做到“规范化”、“科学化”,才能获得应有的效果。
三、制定长远规划
规模化、集约化养猪场要有长远的发展规划,并一步一个脚印去实施。
1.生产计划。要根据栏舍面积、资金、防疫要求、市场行情等因素来制定合适的、切实可行的生产计划。
2.完善各项防疫设施,如防疫沟、防疫墙(网罩)、消毒池、兽医处置室、焚烧炉、发酵池、消毒器等。
3.要特别注意兽医防疫体系的建设,防疫措施不能有断层。从免疫程序、抗体监测、预防保健、灭源消毒、净化猪群等重点环节入手,将防疫工作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加大执行力度。
4.高度重视防疫队伍建设,管理人员、主管兽医应相对稳定,不能随意更换防疫人员或使新旧人员衔接不上。新进技术人员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场内培训和见习实习后才正式上岗,饲养员也要接受预防保健知识培训,保证防疫制度和措施始终连续一致、落实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