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
附红细胞体属于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les),无浆体科的附红细胞体属(Anaplasma ataceac),目前多以寄生宿主来命名。如猪附红细胞体病、羊附红细胞体病、兔附红细胞体病等。附红细胞体的形态有多种,依据动物品种不同和发育阶段不同,其形态有杆状、球形、环状、哑铃形、s形、逗点状等。猪一般呈弯曲状、环状,兔以卵圆形多见,绵羊多以点状、杆状,人类多以圆形或逗点状为多。白细胞上均无附红细胞体。
附红细胞体对干燥及常规消毒药抵抗力较弱。对高温的耐受性差,而对低温耐受性较高。附红细胞体在80℃一l00 °C的水中,0.5-1分钟失活,在0 °C一4℃冰箱中保存60天,仍保持60%感染率。在-30 °C的冰冻条件下,l20天,仍有80%附红细胞体存活。研究表明,附红细胞体是一种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多数学者认为其毒性较低,只有机体抗病力下降时,才可致病。
附红细胞体病的传染性
动物附红细胞体的传播途径及方式,目前尚不清楚。有人认为吸血昆虫(蜱、蚊子等)是传播的主要媒介。国外用蝇、虱蝇做绵羊附红细胞体感染试验取得成功。猪、牛、人尚能垂直传播本病。作者研究证实,用猪的附红细胞体病全血注射给家兔,也可传染本病。兔与兔接触也可以传染本病。Ristic等实验介绍,动物通过摄食含病血液或含血的物质,如舔食断尾的伤口,相互斗欧或饮用被血污染的尿而传染。也可通过被污染的注射器、断尾、打耳号、阉割等手术传播。在交配时,只有公猪将被血污的精液留在阴道内,才会发生感染。
资料证实,猪、牛、羊、狐、兔和人等,都是附红细胞体的易感动物。作者2002年对洛阳市郊区猪场调查,猪感染率达80%以上,同时发现,猪附红细胞体感染情况,具有一定的区域性与年龄、体质及应激因素影响有关。当动物受到感染或强烈的应激作用,如过度拥挤、天气突变、长途运输、运动过度、疫苗注射或更换饲料等,才会表现有如贫血、发热或黄疸的临床症状。
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急性型,临床上可见高热、贫血、厌食、黄疸等。对猪来讲,仔猪患病,皮肤由红变白到黄。体温高达40°C一41.5 °C。耳尖、尾根及四肢末端发紫,患猪出现呼吸困难。
有时出现便秘或腹泻。6周龄以上的猪,贫血、厌食是其主要症状,初期皮肤发红,后期苍白。耐过猪生长发育严重障碍。育肥猪少见典型溶血性贫血。母猪在生产前.2天一3天内有临床症状,高热、不食、乳腺、外阴肿胀,产仔后产乳减少或无乳。部分母猪发情率下降,或有不孕、流产、死胎、早产、弱胎现象。多伴发或继发于其它疾病。特征性的病理变化是贫血和黄染,可视粘膜和皮肤苍白,血液稀薄,肝肿大、变性,胆囊内有粘稠胶冻样胆汁,全身淋巴结肿大,胸、腹腔、心包积水。
诊断方法
附红细胞体的诊断主要从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血液学变化、直接查找病原、间接试验等。依据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做实验室检查。
用鲜血做压片或悬滴片,可查到附红细胞体。用血涂片染色,镜检,姬姆萨染色、红细胞呈紫红色、附红细胞体有折光性、外围有自环,瑞氏染色时,红细胞呈淡紫色,附红细胞呈淡蓝色。电镜观察可见到有一定形状的附红细胞体。
血清学检查,常用补体结合实验,间接血凝试验,荧光抗体试验和ELISA方法检测抗体。
防治
附红细胞体病是一个全球性的新型人畜共患病,由于目前对其生物学特性、流行规律及致病作用尚不十分清楚。要防治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预防是关键,但目前尚无可用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