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白痢又叫迟发性大肠杆菌病。是10-30日龄以内的仔猪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临诊上以下痢、排出灰白色粥状粪便为特征。剖检主要为肠炎变化。仔猪白痢在我国各地猪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对养猪业的发展有相当大的影响。
又名迟发性大肠杆菌,是仔猪在哺乳期内常见的腹泻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特征为病仔猪排乳白色或灰白色腥臭稀粪,发病率较高而致死率不是很高,但仔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减慢。病因复杂,尚不能完全肯定,一般认为猪肠道菌群失调,大肠杆菌过量繁殖是本病的重要原因,现已证实,猪轮转病毒是仔猪白痢的病原之一。
本病发生于10 - 30日龄仔猪,以10 - 20日龄最多,也较严重,1月龄以上的仔猪很少发生。一窝仔猪中发病常有先后,此愈彼发,拖延十余天才停止。有的仔猪窝发病多,有的仔猪窝发病少或不发病,症状也轻重不一。
本病的发生常与各种应激因素有关,如没有及时给仔猪吃初乳,母猪奶量过多、过少与奶脂过高,母猪饲料突然更换、过于浓厚或配合不当,气候反常,阴雨潮湿,受寒,圈舍污秽,舍温冷热不定等,都可促进本病的发生或加重病情。
病猪突然发生腹泻,排出浆状、糊状的粪便,灰白(图2.3.10-7)或黄白色,具腥臭,体温和食欲无明显改变。病猪逐渐消瘦,发育迟缓,拱背,行动迟缓,皮毛粗糙无光、不洁,病程3 - 7d,多数能自行康复。
尸体消瘦,脱水,皮肤苍白,肛门及尾根附近黏着灰白色带腥臭味的粪便。主要病变位于胃和小肠前部,胃内有少量凝乳块。胃黏膜充血、出血、水肿性肿胀,表面附有数量不等黏液,一些病例胃内充满气体。肠壁菲薄,灰白半透明,肠黏膜易剥脱,有时可见充血、出血变化,肠内容物空虚,含大量气体和少量稀薄、黄白色带酸臭味粪便。肠系膜淋巴结肿大、水肿、滤泡肿胀。肝脏浑浊肿胀、胆囊膨满。心肌柔软,心冠脂肪胶样萎缩,肾苍白色,有时肺脏见有继发性肺炎变化。
组织学:肠绒毛高度水肿,上皮细胞水肿似杯状细胞样,固有层血管扩张、充血。
根据主要侵袭10 - 30日龄仔猪,病猪体温不高,普遍排泄灰白色稀粪,致死率低,剖检有胃肠卡他性炎症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必要时做细菌学检查。由小肠内容物分离出大肠杆菌,用血清学方法鉴定为常见病原血清型时,则可确诊。
应采取抗菌、止泻,中药解除湿热内因、提高免疫力、使肠道内环境正常液等综合措施。清热燥湿止痢:四黄止痢颗粒,预防量100g拌料300斤应采取抗菌、止泻,中药解除湿热内因、提高免疫力、使肠道内环境正常液等综合措施。清热燥湿止痢:四黄止痢颗粒,预防量100g拌料300斤,治疗量加倍使用,用5-7天。
抗菌:安普霉素、链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阿莫西林、泻停。如1.痢菌净按每公斤体重每次10~15mg口服, 每日2次,连用2~3天; 2.硫酸庆大霉素每次5~10mg/kg体重口服,每日2次,连用2~3天 止泻:鞣酸蛋白。 助消化吸收:食母生、小苏打、胃蛋白酶等。 补液:口服葡萄糖生理盐水及多维。葡萄糖生理盐水的配方:1000ml水中加葡萄糖20克,氯化钠3.5克,氯化钾1.5克,碳酸氢钠2.5克。
预防:菌苗预防效差预防仔猪黄白痢较为有效的方法:仔猪出生后第一天口服恩诺沙星/土霉素0.5ml,前三天都要在仔猪吃完奶后将其赶入保温箱(产房一定要配有保温箱,并采用挂保温灯等方式使箱内温度达35度左右),7日龄再口服恩诺沙星1ml或肌注土霉素1-2ml,其实保温最重要。
临床上应注意与仔猪黄痢、仔猪红痢、猪痢疾、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及猪轮状病毒感染等鉴别。
本病的防治,必须采取综合性的措施,积极改善饲养管理及卫生条件,做好经常性的工作是预防本病的关键。
(1)加强妊娠母猪和哺乳母猪的饲养管理,防止过肥或过瘦母猪饲养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仔猪的健康状况,要选种选配,避免近亲繁殖,老弱或母性不良的母猪不宜作种用。根据母猪不同,合理调配饲料,使母猪在怀孕期及产后有较好的营养,保持泌乳量的平衡,防止乳汁过浓或过稀。
(2)做好产仔母猪产前产后的护理工作母猪产仔前,将圈舍(产圈)打扫干净,彻底消毒,或用火焰喷灯消毒铁架和地面。母猪乳房用消毒液或温水洗净、擦干。阴门及腹部亦应擦洗干净。
(3)做好仔猪的饲养管理。提早补料,并抓好补料工作。
(4)尽量减少或防止各种应激因素的发生。
(5)改善猪舍的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猪舍地面经常保持清洁、干燥;做好防寒保暖或防暑工作;食槽、饮水槽经常刷洗,保持清净。
(6)药物预防在出生仔猪没吃初乳前,给仔猪喂服助消化、抗菌等药物预防。
(7)用本场仔猪腹泻病例分离的菌株,经分离、鉴定后,制成菌苗用于预防,常可收到较好效果